循228国道入莆田,山海风情中探寻千年底蕴,古韵海风拂面之旅

莆田 更新于:2025-09-04 02:29
  • 你猜805
    循228入莆田:山海风情里的千年底蕴

    沿228国道东行,海风裹挟着咸腥与古韵拂面而来,便踏入了莆田——这座既有惊涛拍岸的山海风光,又沉淀着千年文脉的闽中古城。秀屿区的港阔水深、南日群岛的星罗棋布,从来不是孤立的风景,它们与莆田的历史根系交织,共同勾勒出一幅“山海为体、文脉为魂”的画卷。

    莆田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,早在五千多年前便有先民在此渔猎耕织。夏商时属扬州,西周归七闽之地,至南朝陈光大二年(568年)始设莆田县,“莆田”之名自此载入史册。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,莆田自唐代起便是闽东南的商贸要冲,而秀屿区正是这一历史脉络的重要载体。古时的秀屿港虽无今日的巨轮穿梭,却已是“千帆竞发、舟楫相连”的渔港码头,从这里出发的商船载着瓷器、丝绸南下南洋,也带回了异域的香料与文化,码头边的古街旧巷里,至今仍能寻到当年商栈、会馆的遗迹。

    秀屿的历史印记更与“海神”妈祖密不可分。北宋建隆元年(960年),妈祖林默在湄洲岛羽化升仙,而秀屿与湄洲隔海相望,既是妈祖文化传播的重要起点,也是历代朝廷祭祀妈祖的必经之地。区内的天妃宫始建于南宋,飞檐翘角间留存着宋明时期的建筑风格,庙内的古碑刻记载着历代官员祭祀妈祖、祈求海晏河清的史实,如今仍是渔民出海前祈福的圣地。这里的渔家习俗也深植于历史,如“开洋节”“谢洋节”便是传承千年的海洋祭祀仪式,承载着莆田人对海洋的敬畏与感恩。

    从秀屿石城码头登船,驶向距今已有千年开发史的南日群岛。据《莆田县志》记载,南日岛在唐贞观年间便有渔民定居,宋代时因盛产海盐成为朝廷的“盐场重地”,岛上至今留存的古盐田遗址,仍能看到先民“煮海为盐”的痕迹。明代时,南日群岛是海防要塞,朝廷在此设“南日水寨”,抵御倭寇侵扰,如今岛上的烽火台遗迹、古城墙残垣,都是那段抗倭历史的无声见证。

    如今的莆田,既有秀屿港现代化的集装箱码头与南日岛原生态的渔家村落,也有广化寺、三清殿等千年古迹点缀其间。当228国道的车轮碾过这片土地,串联起的不仅是山海风光,更是从新石器时代到海上丝路,从抗倭戍边到现代临港经济的千年记忆。在这里,每一阵海风都诉说着历史,每一片浪花都倒映着传承,山海与文脉交融,成就了莆田独有的厚重与鲜活。(155)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